requestId:688a4764307515.62830673.
專欄8 國家旅游風景道布局
(一)川藏公路風景道(四川成都、雅安、康定、巴塘—西藏林芝、拉薩)
(二)大巴山風景道(陜西西安、安康—四川達州、廣安—重慶)
(三)大別山風景道(湖北大悟、紅安、麻城、羅田、英山—安徽岳西、霍山、六安)
(四)大興安嶺風景道(內蒙古阿爾山、呼倫貝爾—黑龍江加格達奇、漠河)
(五)大運河風景道(浙江寧波、紹興、杭州、湖州、嘉興—江蘇蘇州、無錫包養、常州、鎮江、揚州、淮安、宿遷)
(六)滇川風景道(云南楚雄—四川攀枝花、涼山、雅安、樂山)
(七)滇桂粵邊海風景道(云南富寧—廣西靖西、崇左、欽州、北海—廣東湛江)
(八)東北邊境風景道(遼寧丹東—吉林集安、長白山、延包養網吉、琿春—黑龍江綏芬河)
(九)東北林海雪原風景道(吉林省吉林市、敦化—黑龍江牡丹江、雞西)
(十)東南沿海風景道(浙江杭州、寧波、臺州、溫州—福建福州、廈門—廣東汕頭、深圳、湛江—廣西北海)
(十一)海南環島風景道(海南海口—東方—三亞—瓊海—海口)
(十二)賀蘭山六盤山風景道(寧夏賀蘭山、沙坡頭、六盤山,內蒙古月亮湖)
(十三)華東世界遺產風景道(安徽九華山、黃山—浙江開化錢江源、江郎山—江西上饒—福建武夷山、屏南白水洋)
(十四)黃土高原風景道(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延安、銅川、西安)
(十五)羅霄山南嶺風景道(湖南株洲—江西井岡山、贛州—廣東韶關)
(十六)內蒙古東部風景道(內蒙古阿爾山—呼倫貝爾)
(十七)祁連山風景道(青海門源、祁連—甘肅民樂、張掖)
(十八)青海三江源風景道(青海西寧、海北、海南、果洛、玉樹)
(十九)太行山風景道(河北石家莊、邢臺、邯鄲—河南安陽、新鄉、焦作—山西晉城、長治)
(二十)天山世界遺產風景道(新疆霍城、鞏留、新源、特克斯、和靜)
(二十一)烏江風景道(重慶武隆、彭水、酉陽—貴州遵義、貴陽、銅仁)
(二十二)西江風景道(貴州興義—廣西百色、柳州、荔浦、梧州—廣東封開、德慶、肇慶)
(二十三)香格里拉風景道(云南麗江、迪慶—四川稻城—西藏昌都)
(二十四)武陵山風景道(湖北神農架、恩施—湖南湘西—貴州銅仁、遵義、黔東南)
(二十五)長江包養俱樂部三峽風景道(重慶長壽—湖北神農架、宜昌)
五、推進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設
依托特色旅游資源,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滿足大眾化、多樣化、特色化旅游市場需求。(國家旅游局、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國家文物局等)
專欄9 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設
(一)山岳旅游目的地:安徽黃山、山東泰山、四川九寨溝、湖南張家界、吉林長白山、福建武夷山、陜西華山、廣東韶關丹霞山、江西三清山等。
(二)海島旅游目的地:廣西潿洲島,山東長島,浙江舟山群島,福建湄洲島、鼓浪嶼島、平潭島,廣東海陵島,海南西沙群島,遼寧大小長山島等。
(三)湖泊旅游目的地:浙江千島湖、青海青海湖、云南瀘沽湖、黑龍江五大連池、江蘇太湖、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山東微山湖、云南撫仙湖、西藏納木錯等。
(四)濕地旅游目的地:云南普達措、山東東營黃河口濕地、黑龍江齊齊哈爾扎龍濕地、江蘇鹽城濕地、西藏拉魯濕地、遼寧盤錦紅海灘濕地、內蒙古額爾古納濕地、吉林通榆向海濕地等。
(五)草原旅游目的地:新疆那拉提、喀拉峻、巴音布魯克,內蒙古呼倫貝爾、烏蘭布統、鄂爾多斯蘇泊罕,甘肅甘南瑪曲,河北張北等。
(六)沙漠旅游目的地:甘肅敦煌,寧夏沙坡頭,內蒙古響沙灣、巴丹吉林、阿拉善騰格里、庫布齊,新疆喀什達瓦昆、塔里木,陜西毛烏素等。
(七)古村落旅游目的地:安徽皖南,福建永定、南靖,廣東開平,江西婺源,山西平遙,四川閬中,江蘇周莊、同里,浙江烏鎮、南潯、西塘等。
(八)民俗風情旅游目的地:貴州黔東南,湖南湘西,新疆喀什,重慶黔江,四川阿壩、甘孜、涼山,云南西雙版納,吉包養網林延邊等。
一、大力推進“廁所革命”
加強政策引導、標準規范、技術創新、典型示范,持續推進旅游“廁所革命”。重點抓好鄉村旅游廁所整體改造,著力推進高寒、缺水地區廁所技術革新,鼓勵大中型企業、社會組織援建中西部旅游廁所,倡導以商建廁、以商管廁、以商養廁。推進廁所無障礙化。積極倡導文明如廁。“十三五”期間,新建、改擴建10萬座旅游廁所,主要旅游景區、旅游場所、旅游線路和鄉村旅游點的廁所全部達到A級標準,實現數量充足、干凈無味、實用免費、管理有效,中西部地區旅游廁所建設難題得到初步解決。(國家旅游局、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中國殘聯)
二、加強旅游交通建設
做好旅游交通發展頂層設計。制定促進旅游交通發展的意見,完善旅游交通布局。推動旅游交通大數據應用,建立旅游大數據和交通大數據的共享平臺和機制。(交通運輸部、國家旅游局)
改善旅游通達條件。推進重要交通干線連接景區的道路建設,加強城市與景區之間交通設施建設和交通組織,實現從機場、車站、客運碼頭到主要景區交通無縫銜接。支持大型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和紅色旅游區等建設連通高速公路、國省道干線的公路支線。力爭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實現4A級以上景區均有一條高等級公路連接。(交通運輸部、國家旅游局)
推進鄉村旅游公路建設。提高鄉村旅游重點村道路建設等級,重點解決道路養護等問題,推進鄉村旅游公路和旅游標識標牌體系建設。加強包養網比較旅游扶貧重點村通村旅游公路建設。(交通運輸部、農業部、國家旅游局、國務院扶貧辦)
優化旅游航空布局。加強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支線機場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新建或改擴建一批支線機場。增加重點旅游城市至主要客源地直航航線航班,優化旅游旺季航班配置。加強重點旅游區的通用機場建設。(中國民航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旅游局)
提升鐵路旅游客運能力。推動高鐵旅游經濟圈發展。加大跨區域旅游區、重點旅游經濟帶內鐵路建設力度。根據旅游業發展實際需求,優化配置旅游包養感情城市、旅游目的地列車班次。增開特色旅游專列,提升旅游專列服務水準,全面提升鐵路旅游客運能力。發展國際鐵路旅游。(中國鐵路總公司、國家發展改革委、包養軟體國家旅游局、國家鐵路局)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
加強旅游集散體系建設,形成便捷、舒適、高效的集散中心體系。完善旅游咨詢中心體系,旅游咨詢中心覆蓋城市主要旅游中心區、3A級以上景區、重點鄉村旅游區以及機場、車站、碼頭、高速公路服務區、商業步行街區等。完善旅游觀光巴士體系,全國省會城市和優秀旅游城市至少開通1條旅游觀光巴士線路。完善旅游交通標識體系,完成3A級以上景區在高速公路等主要公路沿線標識設置,完成鄉村旅游點等在公路沿線標識設置。完善旅游綠道體系,建設完成20條跨省(區、市)旅游綠道,總里程達5000公里以上,全國重點旅游城市至少建成一條自行車休閑綠道。推進殘疾人、老年人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短期包養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國家旅游局、全國老齡委、中國殘聯)
第三節 提升旅游要包養網素水平 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一、提升餐飲業發展品質
弘揚中華餐飲文化,開發中國文化型傳統菜品,支持文化餐飲“申遺”工作。深入挖掘民間傳統小吃,推出金牌小吃,打造特色餐飲品牌,促進民間烹飪技包養術交流與創包養新。推動形成有競爭力的餐飲品牌和企業集團,鼓勵中餐企業“走出去”。(商務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旅游局)
二、構建新型住宿業
推進結構優化、品牌打造和服務提升,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住宿品牌,推進住宿企業連鎖化、網絡化、集團化發展。適度控制高星級酒店規模,支持經濟型酒店發展。鼓勵發展自駕車旅居車營地、帳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業態。(商務部、工商總局、國家包養網旅游局)
三、優化旅行社業
鼓勵在線旅游企業進行全產業鏈運營,提高集團化、國際化發展水平。推動傳統旅行社轉型發展,鼓勵有實力的旅行社跨省(區、市)設立分支機構,支持旅行社服務網絡進社區、進農村。(國家旅游局、商務部)
四、積極發展旅游購物
實施中國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加強對老字號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傳,加大對旅游商品商標、專利的保護力度。構建旅游商品生產標準和認證體系,規范旅游商品流通體系。在機場、高鐵車站、郵輪碼頭、旅游服務中心、重點旅游景區等地,設置特色旅游商品購物區。(國家旅游局、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
五、推動娛樂業健康發展
推廣“景區+游樂”、“景區+劇場”、“景區+演藝”等景區娛樂模式。支持高科技旅游娛樂企業發展。有序引進國際主題游樂品牌,推動本土主題游樂企業集團化、國際化發展。提升主題公園的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品質高、信譽好的品牌主題公園。(國家旅游局、科技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
第五章 綠色發展 提升旅游生態文明價值
第一節 倡導綠色旅游消費
踐行綠色旅游消費觀念,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方式,發布綠色旅游消費指南。鼓勵酒店實施客房價格與水電、低值易耗品消費量掛鉤,逐步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引導旅游者低碳出行,鼓勵旅游者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拼車出行。提高節能環保交通工具使用比例,大力推廣公共交通、騎行或徒步等綠色生態出行方式。(國家旅游局、中央文明辦、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商務部)
第二節 實施綠色旅游開發
推動綠色旅游產品體系建設,打包養軟體造生態體驗精品線路,拓展綠色宜人的生態空間。開展綠色旅游景區建設,“十三五”期間,創建500家生態文明旅游景區。4A級以上旅游景區全部建成生態停車場,所有新修步道和80%以上的旅游廁所實現生態化。(國家旅游局、環境保護部)
實施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加大生態資源富集區基礎設施和生態旅游設施建設力度,推動生態旅游協作區、生態旅游目的地、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包養行情建設,提升生態旅游示范區發展水平。以水利風景區為重點,推出一批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品位較高的水利生態景區和旅游產品。(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國家旅游局等)
拓展森林旅游發展空間,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國有林場等為重點,完善森林旅游產品和設施,推出一批具備森林游憩、療養、教育等功能的森林體驗基地和森林養生基地。鼓勵發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鎮”,助推精準扶貧。加強森林旅游公益宣傳,鼓勵舉辦具有特色的森林旅游宣傳推介活動。(國家林業局、國家旅游局等)
加大對包養網單次能源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生態修復等重大生態旅游技術的研發和支持力度。推進生態旅游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推進旅游產業生態化、低碳化發展。推廣運用廁所處理先進技術,開展以無害化處理為核心的全球人居示范工程。(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
第三節 加強旅游環境保護
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服從保護的方針,對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開發活動進行分類指導。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強化環境影響評價約束作用,規范旅游開發行為。(國家旅游局、環境保護部)
推進旅游業節能減排。加強旅游企業用能計量管理,組織實施旅游業包養一個月價錢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項目。實施旅游能效提升計劃,降低資源消耗強度。開展旅游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推廣節能節水產品和技術,對酒店飯店、景點景區、鄉村客棧等建筑進行節能和供熱計量改造,建設節水型景區、酒店和旅游村鎮。(國家旅游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質檢總局)
第四節 創新綠包養管道色發展機制
實施綠色認證制度。建立健全以綠色景區、綠色飯店、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為核心的綠色旅游標準體系,推行綠色旅游產品、綠色旅游企業認證制度,統一綠色旅游認證標識,開展綠色發展教育培訓,引導企業執行綠色標準。(國家旅游局、環境保護部、質檢總局)
建立旅游環境監測預警機制。對資源消耗和環境容量達到最大承載力的旅游景區,實行預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完善旅游預約制度,建立景區游客流量控制與環境容量聯動機制。(環境保護部、國家旅游局等)
健全綠色發展監管制度。在生態保護區和生態脆弱區,對旅游項目實施類型限制、空間規制和強度管制,對生態旅游區實施生態環境審計和問責制度,完善旅游開發利用規劃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機制。(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
第五節 加強宣傳教育
開展綠色旅游公益宣傳,推出綠色旅游形象大使。加強綠色旅游教育和培訓工作,制定綠色消費獎勵措施,引導全行業、全社會樹立綠色旅游價值觀,形成綠色消費自覺。(國家旅游局、環境保護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
第六章 開放合作 構建旅游開放新格局
第一節 實施旅游外交戰略
一、開展“一帶一路”國際旅游合作
推動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旅游部長會議機制。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旅游合作機制。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證便利化,推動航權開放、證照互認、車輛救援、旅游保險等合作。加強與沿線國家旅游投資互惠合作,推動海上絲綢之路郵輪旅游合作,聯合打造國際旅游精品線路,提升“一帶一路”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國家旅游局、中央宣傳部、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交通運輸部、中國民航局等)
二、拓展與重點國家旅游交流
推動大國旅游合作向縱深發展,深化與周邊國家旅游市場、產品、信息、服務融合發展,加強與中東歐國家旅游合作,擴大與傳統友好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旅游交流,推動與相關國家城市締結國際旅游伙伴城市。(國家旅游局、外交部、公安部)
三、創新完善旅游合作機制
完善雙多邊旅游對話機制,推動建立更多合作平臺,倡導成立國際旅游城市推廣聯盟,引領國際旅游合作。支持旅游行業組織、旅游企業參與國際旅游交流,形成工作合力。推進我國與周邊國家的跨境旅游合作區、邊包養網境旅游試驗區建設,開發具有邊境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區和線路。(國家旅游局、外交部、國家民委、公安部、交通運輸部等)
第二節 大力提振入境旅游
實施中國旅游國際競爭力提升計劃。統籌優化入境旅游政策,推進入境旅游簽證、通關便利化,研究制定外國人來華郵輪旅游、自駕游便利化政策。依法擴大符合條件的口岸開展外國人簽證業務范圍,提升購物退稅網絡服務水平,開發過境配套旅游產品。完善入境旅游公共服務和商業接待體系,提升入境旅游服務品質。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促進入境旅游發展方面的先行先試作用。(國家旅游局、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等)
完善旅游推廣體系,塑造“美麗中國”形象。加強旅游、外宣合作,健全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以及部門間聯動的旅游宣傳推廣體系,發揮專業機構市場推廣優勢。實施入境旅游品牌戰略,推出一批入境旅游品牌和線路。調整優化中國旅游駐外辦事處職能,適時在巴西、南非等地設立旅游辦事機構。實施中國旅游網絡營銷工程、海外公眾旅游宣傳推廣工程,促進入境旅游持續穩定增長。(國家旅游局、中央宣傳部、中央編辦、外交部、文化部)
第三節 深化與港澳臺旅游合作
一、支持港澳地區旅游發展
創新粵港澳區域旅游合作協調機制,推進便利化建設和一體化發展。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合作,發揮粵港澳對接廣西、福建等內地沿海省份的重要節點作用,開發一程多站旅游線路。支持香港建設多元旅游平臺。推動澳門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建設,支持澳門會展業發展,支持澳門舉辦世界旅游經濟論壇。推動粵澳、閩澳聯合開發海上絲綢之路旅游產品,打造旅游精品線路。(國家旅游局、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國務院港澳辦等)
二、深化對臺旅游交流
鞏固旅游在兩岸人員交往中的主渠道作用,發揮旅游在增進兩岸同胞情感、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健康有序發展,提升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品質、安全保障水平等。推進包養兩岸鄉村旅游、郵輪旅游、旅游文創等領包養網域合作。支持平潭國際旅游島、福州新區、江蘇昆山等建設成為兩岸旅游產業合作示范區。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與臺包養價格ptt灣、廈門與金門、福州與馬祖區域旅游合作。支持環海峽旅游圈建設。(國務院臺辦、公安部、商務部、國家旅游局)
三、擴大旅游對港澳臺開放
依托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對港澳臺旅游先行先試。探索自由貿易試驗區有關涉旅政策措施相互延伸。推進郵輪游艇旅游合作發展,支持香港郵輪母港建設和粵澳游艇自由行。加強與港澳臺青少年的游學交流,定期組織港澳臺青少年赴內地(大陸)開展游學活動。(國家旅游局、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國務院港澳辦、國務院臺辦等)
四、規范赴港澳臺旅游市場秩序
加強與港澳臺旅游部門合作,完善旅游安全保障和預警機制,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共同打擊以不合理低價組織的團隊游和其他違法違規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建立健全大陸居民赴臺游保險機制,擴大大陸居民赴臺旅游保險覆蓋面。(國家旅游局、公安部、國務院港澳辦、國務院臺辦、保監會)
第四節 有序發展出境旅游
推動出境旅游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簡化簽證手續、縮短簽證申辦時間,擴大短期免簽證、口岸簽證范圍。將中文電視廣播等媒體落地、改善中文接待環境、中文報警服務、中國公民安全保障措施和游客合法權益保障等納入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管理體系。完善出境旅游服務保障體系,加強境外旅游保險、旅游救援合作。推動建立與有關國家和地區旅游安全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合作機制。加強與友好國家客源互送合作。(國家旅游局、外交部、公安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保監會)
第五節 提升旅游業國際影響力
一、實施旅游業“走出去”戰略
將旅游業“走出去”發展納入國家“走出去”戰略,制定旅游業“走出去”戰略規劃。完善支持旅游企業“走出去”政策服務平臺,支持有條件的旅游企業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建立面向中國公民的海外旅游接待體系。推進自由貿易協定旅游服務貿易談判,推動旅游業雙向開放。(國家旅游局、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
二、實施國家旅游援外計劃
制定實施國家旅游援外計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部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供旅游投資、品牌、技術、管理、標準等援助。(商務部、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旅游局等)
三、積極參與國際旅游規則制定
在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世界旅游業理事會和亞太旅游協會等國際旅游機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培養一批符合國際組織需求的旅游專門人才,創造條件輸送到國際旅游機構,擴大我國在國際旅游機構中的影響力。(國家旅游局、外交部、教育部)
第七章 共建共享 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
第一節 實施鄉村旅游扶貧工程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2.26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脫貧。
實施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環境整治行動。提升旅游扶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